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王澍:建议发布禁拆令,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

时间:2023-03-15 16:19:23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我们迫切需要严格立法来保护城市实体文化记忆,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

中房报记者 许倩 北京报道

最近热播的《三体》电视剧带火了一座建筑,剧中亚洲防御理事会作战中心的取景地正是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最富盛名的地标建筑之一,荣获中国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它的设计者是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首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该奖项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化的建筑”。

王澍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们迫切需要严格立法来保护城市实体文化记忆,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今年全国两会,他的提案与城市记忆有关。

王澍为公众所熟知,更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呼吁对我国城市和乡村文化进行充分保护。

地方政府对文化遗存保护不足

王澍身上有着哲学家的思辨精神,他经常反思自己,并善于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超3000字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这段话是直接指向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现实的。”王澍在提案中称。

他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唯经济发展为中心、过度相信所谓总体规划、过度依赖大型房地产开发的做法,导致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被破坏,很多城市与乡村成为几乎没有文化记忆的地方。

“这不仅丧失了真实的、可体验的实体文化基础,也深度破坏了城乡的文化凝聚力,还有可能会动摇社会的稳定,让自主创新失去自我文化根基,变成只能以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形式为追逐模仿的范本。”他说。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长期缺乏对实体文化的重视、缺乏对传统城乡建筑文化审美与价值认识的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清单上,文化保护与发展不仅占的分量少,且总是排在清单末位。过去30年,粗略估计,传统城乡建筑实体遗存基本上被毁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现有的保护政策显然力度不够大,或者是有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大。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遗存不仅在于实体建筑物,也在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混合肌理与多样性,在于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痕迹。”

但在城市过去30年发展中,摧毁了大量历史建筑,以保护名义重新设计,用单一化、简单化的所谓历史风格代替真实多样性的状态,甚至有的大型房地产规划设计直接抹去以城市历史街道为载体的肌理,而使用某种所谓统一历史的风格,破坏了连续变化的真正历史街区,比如明清一条街之类。

“地方政府对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显然不够,或者虽有所认识,但过于相信所谓整体规划设计、过于强调工程完成速度的现实导致这种深度保护根本不可能执行。现实中,这种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另一种破坏。”他直言。

“中国城乡建筑传统最动人之处是它的真实、接地气、它的生活味道,它和西方不同,有很多自然材料,很多看似容易朽坏的材料,经常看似有点混乱,有点临时,这是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质与特征。”他说。

在王澍的作品中,材料成为他独特的建筑语言。他的作品不仅能够体现出对材料的历史价值与叙事性的尊重,同时还有对建筑材料再生的倡导。

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建造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回收的旧瓦片和非墙砖,大大降低造价之余,还创造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时间感,刻画出了房子、时间与记忆的关系。

“房子造好后,就已经有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了。”他说。

2013年,他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正是来自他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

建议启动城乡历史建筑全面禁拆

“当前,自我建筑文化遗产的消失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继续实施从国家层面启动城乡历史建筑区域全面禁拆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王澍呼吁道。

“尤其是全国各地所谓统一规划下的高楼大厦加大马路高架桥的发展模式,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城市郊区模式,这根本是反城市化的,而各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拆毁,导致的亦是自我文化的城市衰落。”他不客气地说。

在他看来,近年来各地城乡对文化记忆保护确实多了,但好的保护少,有问题的保护多。一种是所谓修旧如旧,将真实历史形成的多样性痕迹抹去,统一成某一时期的历史风格,从而造成多样性、真实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破坏;另一种是受西方观念极端影响,把保护看成博物馆化的封存,不容许任何发展与创新变化。

在这份提案中,他提醒道,虽然大拆大建时期已经过去,城乡建设将会进入以建成区改造为主体的阶段,但在城市可用于开发土地越来越紧张局面下,原本因拆迁成本过高被看作鸡肋的老城区又将会进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视野,这些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又有可能面临被拆毁的可能性。

如何对文化记忆进行正确的保护,王澍以多年的思考、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迫切需要从国策角度来面对这种传统城乡实体文化记忆濒临灭绝的危急状况,尽快制定明确政策,实行对现存城乡历史文化区域的完整保护,对具有文化实体记忆的载体建议发布全国范围内的禁拆令。

第二,文化记忆保护的区域不仅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它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城市原有的整体肌理范围,包括那些已经新建建筑区域,但街道肌理和多样性依稀可辨的区域。需要国家法规的明确支持和细腻规定,需要建设、农村、文化多部门联动的推动与实施。

第三,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要直接用西方化的法规与治理方式简单、粗暴的处理自我城乡建筑文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级法令,通过禁止强拆来保护城乡生活的实体文化基础,来保护适当的摊贩经济和与之相关的空间形态及生活器具,不要让城乡文化记忆保护只是变成一个形容词。

第四,需要认识到有机更新不仅是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的对策,而应该是针对整个城市的新发展对策,需要围绕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历史连续性保护、生活方式保护、混合居住保护制定更加细腻的法规,指导以中国自我传统城市文化为启示的有机更新和文艺复兴。肌理保护尤其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的底线。

第五,在保护区也应容许做高质量的新建筑,容许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往往老街区原本都是混合街区,它不仅仅是风格混合,也是功能混合、居住混合,这种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状态正是自我文化传承和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保护这种混合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建筑文化基础。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要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子有真实的寄托。”他倡议道,在大拆大建阶段注定过去之后,高质量的有机更新必然是下一阶段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城市与乡村保护文化记忆,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观念下中国城乡文化伟大复兴的主旋律。

分享到:
0
我要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员招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民生快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民 生 快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mss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认证号:冀ICP备2021023929号-1

冀公网安备13040402000391号